配资评测论坛网
最近,网上有句很火的话是:“No one is coming”(没人会来)。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会觉得它透着一股孤独和绝望,好像在告诉你:
没有人会来帮你,你只能一个人扛下去。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句话其实出自积极心理学。
它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没有人会救你”,而是:
正因为没有人能替你解决人生的难题,你才真正拥有改变的力量。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会生出一种心理上的自由感和力量感,有勇气成为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也是普通人对自己最好的托举。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这句话。
总是期待有人来,其实是在等待被拯救、被托举
生活中,很多人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种“等待被拯救”的状态:
遇到困难时,总期待有人出现,帮自己解决问题、摆脱焦虑。
或者明明对现状不满意,却迟迟不去行动,觉得要等待某个契机的到来,再开始改变。
这种感觉有时不那么明显,甚至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危机。
它可能只是:
工作中遇到瓶颈时,你会暗暗希望领导或是哪个贵人能“看见”自己的委屈和才华,主动给你提供机会;
人际关系中出现矛盾时,你总是期待对方能够读懂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先开口沟通或让步;
生活中出现两难的选择时,你反复纠结、权衡利弊,迟迟下不了决心,希望有人能替自己拍板……
为什么我们容易形成这种心态?
首先,表面上看,它和一个人的归因方式有关。
根据控制点理论(Locus of Control),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有两种倾向:
内控倾向的人,相信“我的人生主要由我自己掌控”,因此更倾向于主动行动;
外控倾向的人,则把结果归因为“环境、别人、运气”,觉得“命运在别人手里”,于是更期待外界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这两种倾向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是外控倾向的人在遇到挫折时,更容易习惯性地期待他人来拯救自己。
其次,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有关。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自由不仅意味着选择的权利,还意味着必须独自承担后果。
这会让人体验到孤独和不确定性。
因此,为了摆脱自由带来的不安和焦虑,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把人生的控制权交还给外界——
依赖权威、顺从群体,或者等待所谓的“命运安排”。
朋友小A就是如此。
毕业前夕,他同时拿到了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offer和一个保研名额。
小A在两个选择中纠结万分。
他内心其实更倾向于早点进入职场,但父母觉得读研深造更稳当,几次暗示他最好继续读书。
小A自己也害怕互联网公司压力太大,担心一旦工作后遇到挫折,别人会说“当初怎么不听父母的”。
在这种不安里,他很快妥协了,去读了研究生。
然而,因为对学术研究不感兴趣,读研过程也比他想象中更煎熬。
日复一日的痛苦,让他渐渐对父母心生怨气,总觉得是他们“害了自己”,同时又只能安慰自己:“这不是我的错,是父母做的决定。”
于是,随着时间推移,长期的挫败感让他逐渐形成一种受害者心态,表现为一种习惯性的委屈感:
总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别人应该理解自己的难处,甚至觉得所有的不顺都是别人的责任。
久而久之,这会让人更加被动,越发期待外界来拯救、托举自己,也进一步强化了“等待被拯救”的心理模式,慢慢地把人生的主导权让渡给别人。
等待被拯救的心态是如何形成的?
这种心态背后,有多种可能的原因。
1、不安全的依恋风格。
依恋理论研究表明,童年时期如果照顾者缺乏稳定的回应(比如时而温暖,时而缺席),孩子就会形成焦虑型依恋,即内心不断渴望爱与回应,又深深地恐惧被抛弃。
成年后,这种模式延续到亲密关系或职场困境中,就表现为潜意识里期待“有人来拯救我”。
在访谈类节目《十三邀》中,演员咏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原生家庭经历。
她自幼父母离异,总觉得自己是不被欢迎的,甚至是多余的存在。
母亲总是不自觉地更偏爱哥哥,哪怕只是分蛋糕这样的小事,她也永远拿到更小的那一块。
而父亲已经重组了自己的家庭,在他那里自己根本没有容身之处,甚至爷爷奶奶也不怎么待见她。
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咏梅,逐渐形成了深层的自卑,甚至不敢向他人提起自己的家庭。
也正因为这种持续的不安与焦虑,她曾经强烈地渴望有个人出现来拯救自己:
“以前我一直希望谁来拯救我一下,但后来我发现只有我自己,扛着扛着走不动了就会自己去找路。”
△图源/《十三邀》
2、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理论指出,当一个人长期遭遇挫败、缺乏正反馈时,会逐渐失去对改变现状的信心,形成“反正我做什么都没用”的思维。
这种心态会导致一个人放弃主动寻找解决方案,而是更容易依赖外界力量来“拯救自己”。
我有个来访者小B,因为有严重的拖延症来做心理咨询。
小B告诉我,她已经失业大半年了。
虽然一直梦想成为一名自媒体博主,但她却每天拖延,既不写稿,也不出去投简历找相关工作。
感到焦虑时,她会刷着励志短视频,安慰自己“我只是还没等到机会”;
或者在脑海中反复想象一个“理想自我”——
比如有一天自己突然写出了爆款文章,一夜之间粉丝过万,或者未来遇到一个伯乐,直接把她带进理想的工作岗位。
在咨询中我们渐渐发现,小B的拖延行为和她之前的工作经历分不开。
大学毕业后,她换过三份工作,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有一份是因为赶上裁员,还有两份都是因为业绩不佳被迫离职。
不断的挫败感让小B产生了防御机制:她不敢再主动尝试,而是寄希望于对“理想自我”的想象,行动力也一点点丧失。
3、成长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很多人从小就背负着沉重压力,对学业和职业的高期待,容易让人陷入强烈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否定。
在这种心理氛围中,我们很容易把自我价值感与外界的认可紧密捆绑——
父母的表扬、老师的肯定、社会的评价,甚至伴侣的支持,都被视为“我是否值得被爱的证明”。
当这种外在认可缺席或不稳定时,人就更容易陷入焦虑,甚至潜意识地渴望有人来“救我”:
帮我做决定、替我分担压力,或仅仅是告诉我“你已经足够好了”。
除此之外,性别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在诸多流行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等待王子拯救”的女性角色比比皆是。
从白雪公主到灰姑娘,这种叙事潜移默化地告诉女性:主动争取可能不如被拯救更安全或更有价值。
这种文化印记让部分女性更习惯性地把希望寄托在外界,而非自身。
接受没有人会来
恰恰是你托举自己的开始
“等待被拯救”的心态,说到底,是我们为自己预设的一间牢笼:
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把失败预演在心里,既保留了“我其实可以更好”的想象,又回避了承担选择后果的不安。
时间久了,人会在自怜与自我怀疑之间来回摇摆:看似像在等待机会,实际上却是在把人生的主动权一点点交出去。
而“no one is coming”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打破了这座牢笼。
首先,它逼迫我们意识到:没有人会替我承担我的人生,所以如果我不行动,就永远不会有改变。
只有扛起这种责任,人才会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建构,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其次,这句话会让我们把注意力从外界拉回自己。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发现,“幸福感”的一个核心驱动力是“感知控制”,即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影响和主导生活的感知。
换句话说,当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对未来做出改变时,幸福感和行动力都会显著提升。
从这个角度看,承认“没有人会来”,相当于把心理能量聚焦到自己身上,它能提高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也更容易激发进一步的行动。
最后,“no one is coming”切断了隐形的“受害者叙事”。
在受害者叙事里,生活的不顺总是别人造成的,解决的责任也在别人身上。
可当你接受“没有人会来”,也就放弃了变成受害者的选择。
这并不代表你要否认自己受过的伤害,而是意味着你开始明白:自己的故事,必须由自己来书写和推动。
如何拿回人生主动权,生长出托举自己的力量?
必须强调的是,“no one is coming”不是让我们切断所有外部支持,而是提醒我们:唯一能启动改变的人,只有我们自己。
以下3个方法,希望能帮助你逐步走出“等待被拯救”的心态。
1、自我觉察:从微小的行动开始,积累掌控感。
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表明,人们相信自己“能做到某件事”,往往来自于一次次的成功经验。
研究发现,即便是很小的成就,也能显著提升自我效能和抗挫折力。
所以,你可以尝试:
每天记录一件自己完成的小事,比如整理桌面、完成一次跑步。
在结束时简单写下“我做到了”或是打个勾,让大脑看到自己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长期坚持下来,你会慢慢强化“我能掌控”的体验,逐步减少对外界的依赖。
2、重建叙事:给自己一个发展的视角。
叙事疗法指出,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会影响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如果一直在心里说“我很差”“我就是失败者”“我被生活辜负了”,我们会把自己困在受害者的角色里。
相反,尝试把叙事换成:“我正在经历挑战”“我还在学习的路上”。
这种“改变叙事”的练习能帮助我们减少自我批评,提升心理弹性,让我们在困境中依然看到可能性。
3、带着边界去寻求支持:主动连接世界,但不外包人生。
“no one is coming”,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孤立自己。
相反,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中非常重要。
但关键在于:即使在寻求家人、朋友、心理咨询师的意见时,我们也要明确决策权依然在自己手中。
这样既能获得情感支持,也能避免把希望寄托在“某个拯救者”身上。
当帮助是资源,而不是拯救,我们才能在连接世界的同时,真正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地托举自己。
在自传《清算已毕》中,作家西蒙娜·波伏瓦在面临生活中的难关时,毅然决然地告诉自己:“于是我打定主意,赌自己会有一个幸福的未来。”
可以说她的人生,始终在践行“no one is coming”的理念:
主动地做出每个选择,并承担责任。
正如她所写下的那样:“我从不消极等待,而是主动去生活。我的探索时常把我引入死胡同,但也让我收获良多,得到滋养。”
想起李宗盛那句著名的歌词:“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当我们不再等待另一个人来拯救自己时,就会明白:
明知无人等候,我们仍要越过山丘。因为我们越过山丘,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为了谁的等待。
祝你能在选择与承担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拥有一个幸福的未来。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麦子
编辑:老啊嘛、笛子
图源:《十三邀》节目截图、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1), 1–28.
[2] Seligman, M. E. P. (2011).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New York: Free Press.
[3] White, M., & Epston, D. (1990). 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New York: Norton.
[4]西蒙娜·德·波伏瓦. 清算已毕:波伏瓦自传[M]. 台学清, 译. 深圳出版社, 2025.
[5]艾里希·弗洛姆. 逃避自由. 刘林海,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当我们不再把获得幸福的希望寄托在 “某个人的到来” 时,反而更容易收获人生的掌控感,这种带着韧性的自信,本身就是生命最鲜活的模样。
今晚,壹心理直播特别栏目【心理八点钟】重磅来袭,特邀菜市场作家陈慧作客壹心理直播间。2021年,陈慧老师一边在菜市场摆摊一边写作的事迹登上了央视新闻。在她视角下记录的故事,曾带给许多人启发和力量。今晚,她将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在困境中,如何长出心理韧性的花?
今晚八点,来壹心理视频号直播间,和陈慧老师、心理咨询师郑云宏一起了解属于“她们”的故事,收获提升心理韧性的力量。
实盘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