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乐3年(1405年)6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正规实盘配资公司,顺风南下,抵达爪哇岛。
南京,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宝船制造地,有着极其丰富的郑和遗迹。如果想一次性了解郑和下西洋路途上的所见所闻,位于龙江的“宝船厂遗址”景区内的碑廊,用绘画和诗词记录了那波澜壮阔行程之中的点点滴滴……
宝船厂遗址景区位于南京城北漓江路57号,而碑廊则位于景区的北侧。
由“宝船厂遗址”景区东门进入,沿着塘边的小径,向北行走大约200米左右,便可以看见长约百米的碑廊。
展开剩余98%碑廊旁有一座碑,上面镌刻有题为《中国从这里走向世界——宝船厂遗址暨郑和航海图碑廊记》碑文,2005年7月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立,为常国武先生书写。“碑廊记”中,叙述了郑和下西洋的经历以及此壮举的意义,同时也介绍了碑廊中的主要内容。
自从“碑廊记”碑向前,便是两百余米长的碑廊。
碑廊,为仿明式建筑,总长200.5米(意为碑廊于2005年建成),碑廊中有《郑和航海图》浮雕一幅,反映船队所经地区民俗风情及郑和故事的颂诗54首,绘画54幅,大型书法作品《海魂颂》词书艺术铜雕一幅,其中镌刻绘画和诗词的铜碑为紫铜、黄铜和青铜铸造,每座铜碑高1.045米(意为郑和于1405年首航西洋),碑廊中间的碑亭中,立有记载郑和下西洋业绩的仿真石碑五座。
东碑亭内有《郑和航海图》浮雕,长26米。
《郑和航海图》,见于明代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第二百四十卷,作于1422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1433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前,是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图的全称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原图共24页,序1页,地图20页,《过洋牵星图》(4幅)2页,标有地名536个,其地理属性的种类,包括了地理名称(如山名、水域名、港湾名、航门水道名、岛屿名、礁石名、岬角名以及国名、省名、州卫县所巡检司等名称)和地物名称(如宫殿名、寺庙名、桥梁名、工厂名、城门名)等。
《郑和航海图》所绘的基本航线以南京为起点,沿江而下,出海后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穿越马六甲海峡,经锡兰山(斯里兰卡)到达溜山国(马尔代夫),由此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摩加迪沙),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此图是否为郑和所用以及出自何时何人,并不得而知。从图上的航程、地理等来看,与明代宣德5年(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路线基本相合。
东西碑亭之间的碑廊中,共有108块字画青铜碑刻,这些碑刻集中展示了郑和航海文化的各个侧面,其内容为反映郑和所经地区的风土人情,与郑和有关的故事,记录郑和下西洋壮举的诗文等。诗词中大部分选自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碑刻由多位书法家题写,绘画创作为朱新龙。
费信(1388年至1436年),昆山人,字公晓,号玉峰松岩生,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曾任翻译官,随郑和下西洋。在下西洋活动的途中,将其所见所闻编撰成《星槎胜览》一书,书中对各国的位置、沿革、地理形势、气候物产、社会制度、人民生活、商业贸易、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描述,同时也对郑和使团访问各国的情况进行了记载。
郑和下西洋的航船,自“宝船厂”从“龙江关”出水,碑廊中的碑刻自然也是从宝船厂和龙江关开始。在《郑和航海图》中,可以看到诸如宝船厂、龙江关、天妃宫、静海寺、复成桥、江心洲、燕子矶等地方。
宝船厂(今南京宝船厂遗址),《宝舡开船》。“宝船鸣鼓乐,奉旨即辞京。祭拜文长诵,嘱言酒共倾。放声传四海,和语震群星。帆满离乡去,欢歌踏浪行(孙建昌诗)。”
龙江关(今南京三汊河口),《出水龙江》。“赫赫雄关镇激流,江南粟帛最繁稠。宝船离港西航远,钦使传经汉韵遒。美锦精瓷多国誉,奇珍异技一时收。睦邻通好开新页,霞彩浮天六百秋(白坚诗)。”
太仓港(今太仓浏河镇),《集结装仓》。“千家商号追潮起,港埠繁荣货运忙。绸缎山堆争出海,陶瓷云集喜离乡。览图远望心常奋,搏浪长吟气自昂。祭祀立碑传后世,天妃万里伴慈航(孙建昌诗)。”
郑和率领的船队,自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先后七次从太仓刘家港起锚,这里郑和下西洋的“陆地指挥中心(钦命通番正使总兵官行署衙门)”所在地,舟师出发之前,在此候风卜吉,等待出航;结束航行之后,在此装卸物品,整修船帆。
这里有“天妃灵慈宫”,据说每次行前,郑和都要率全体人员到这里进香祭拜,祈求平安;每次归来,也要到此拜谢,感恩妈祖一路护航。
长乐太平港(今福建长乐),《待风蓄航》。“长乐霞生际,太平兆吉祥。江潮连海涌,燕舞伴鸥翔。水手升篷急,舟师列阵忙。信风催浪起,浩荡下西洋(任晖诗)。”
长乐,位于闽江口南侧,一面背山,三面临海。太平港,风平浪静,水深港阔,既可避风,又可防浪。郑和七次下西洋,多次驻泊长乐太平港。长乐是仅次于南京的另一个下西洋的基地和开洋起点,在这里筹集物资,补充水手,维修船舶,祭祀海神,等候信风,开船启航。
太平港位于长乐县西,处于闽江下游,原名下洞江、马江,又称下港、河下港、河阳港,明代永乐7年(1409年),郑和奏请改名为太平港。明代史籍中记载,“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明永乐七年内侍郑和使西洋,海舟皆泊于此,因改今名。”
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翁酒溢香》。“圣运承天统,雍熙亿万春。元戎持使节,颁诏抚夷民。莫谓江山異,同霑雨露新。西连交趾塞,北接广南津。酋长尤崇礼,闻风感圣人。棋楠宜进贡,乌木代为薪。笔写羊皮纸,言谈鵊舌人。角犀应自纵,牙象尚能驯。蛆酒奇堪酌,尸蛮怪莫陈。遥观光峤外,顿觉壮怀伸。采摭成诗句,掳诚献紫宸(费信诗)。”
占城国,有独特的酿酒方法。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鱼不腐烂不食,酿不生蛆不为美。造酒以米和药丸干持瓮中,封固如法收藏,日久其糟生蛆为佳酝。他日开封,用长节竹干三四尺者,插入糟瓮中,或团坐五人十人,量人入水多寡,轮次吸竹引酒入口,吸尽再入水,若无味则止,有味封留再用。”铜雕《翁酒溢香》正是“蛆酒奇堪酌”的场景。
占城,也称占婆补罗、占婆、占波、瞻波等,其地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占城国,其国即释典所谓王舍城也。在广东海南大海之南。自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五虎门开船,往西南行,好风十日可到。其国南连真腊,西接交趾界,东北俱临大海。国之东北百里有一海口,名新州港,岸有一石塔为记,诸处船只到此舣泊登岸。”
宾童龙国(今越南中南部),《民物交往》。“海峤宾童国,双溪水色清。目连生育处,佛氏乞游城。地窄民居少,山多野兽鸣。气融冰不识,日暖草丛生。丧礼微知孝,婚姻略备情。尸蛮尝粪秽,妖庙祭牺牲。部领鸣鸦导,蛮酋坐象行。棋楠从土产,花布恁商营。搜缉遗风俗,公余仔细评(费信诗)。”
宾童龙,又称宾瞳龙、宾陀罗、宾多龙等,位于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古代王国,其境在古代占城国的南部,即今越南南部的顺海省北部和富庆省南部一带,港口在巴达兰角一带。《明史》中记载,“宾童龙国,与占城接壤。或言如来入舍卫国乞食,即其地。气候、草木、人物、风土,大类占城,惟遭丧能持服,葬以僻地,设斋礼佛,婚姻偶合。酋出入乘象或马,从者百余人,前后赞唱。民编茅覆屋。货用金、银、花布。有昆仑山,节然大海中,与占城及东、西鼎峙相望。”
灵山(今达别山),《放灯祈福》。“灵山方石岭,其下有泉流。寥落民居少,丰登谷米稠。放灯祈佛福,赛愿便商舟。藤杖山中出,鱼虾海内求。梵经曾睹此,今日一遨游(费信诗)。”
灵山,位于今越南附近的达别山。山高险峻,下有泉流,往来船舶,通常在此汲水采薪,补充供给。灵山当地居民信仰佛教,在远航出发之前,船民们都吃斋沐浴三日,念诵经文,晚上将点燃蜡烛的水灯(用芭蕉叶制成圆形或圆锥形,或用椰壳等制作,上面插上香烛和献花等)放入海中,随水飘荡,祈求佛祖保佑。
昆仑山(今昆仑岛),《缘树居安》。“鼎峙东西竺,节然赢海区。惟愁针舵失,但念穴巢居。四季树生果,三餐虾与鱼。遐陬无别产,吟咏亦堪书(费信诗)。”
昆仑山,今昆仑岛,位于瀛海中,山高又方,根磐旷远,附近的海面亦称昆仑,海浪滔天,经过此地,必须顺风,所谓“上怕七州,下怕昆仑”,说的就是昆仑山的险峻和附近海域的威猛。因为昆仑山恶劣的地理环境,导致物产匮乏,为防止野兽袭击,人们都在树上搭棚居住。《明史》中记载,“其山方广而高,其海即曰昆仑洋。诸往西洋者,必待顺风,七昼夜始得过,故舟人为之谚曰,‘上怕七州,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亡。’此山无异产。人皆穴居巢处,食果实鱼虾,无室庐井灶。”
交栏山(今格兰岛),《夜猎归寨》。“岌业交栏岛,丛林拥翠围。三春稀黍稷,四景有灾威。当脑盘髽髻,披肩挂短衣。熊皮多美丽,玳瑁甚稀奇。使节仍临莅,遗民亦愿归。遥观瞻山海,得句乐心机(费信诗)。”
交栏山,古岛屿名,今加里曼丹岛西南的格兰岛,又称勾阑等山(《元史》)、勾栏山(《岛夷志略》)、交阑山(《武备志》)等。古代泉州至爪哇海上交通线所经,元代时已有中国人侨居。
元代王大渊撰《岛夷志略》中记载,交栏山“岭高而树林茂密,田瘠谷少,气候热。俗射猎为事。”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交栏山,自占城、灵山启程,顺风十昼夜可至,其山高而丛林、藤竹、舵杆、桅樯,无所不备。胡元之时,命将高兴、史弼领兵万众,架巨舶征阇婆国,遭风至于交栏山下,其船多损。随登此山,造船百号,复征阇婆得胜,擒其酋长而归。至今民居有中国人杂处,盖此时有病卒百余留养不归,遂传育于此。气候常暑,少米谷,以射猎为业。男女椎髻,穿短衫,系巫仑布。地产豹、熊、鹿皮。”
暹罗(今泰国中部),《遣返叛臣》。“海外暹罗国,山形似垒城。三春花草盛,九夏稻禾荣。竟日男安坐,移时妇决行。髻端罗布白,腰下束花青。失序人伦乱,无条礼法轻。富尊酋长贵,豪侠庶民横。香翠通商贩,海蚆如钞行。蛮戎钦帝德,金表贡神京(费信诗)。”
暹罗,中国对泰国的古称。公元十三世纪开始,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吞武里王朝和却克里王朝四个时代。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暹罗国,自占城向西南船行七昼夜,顺风至新门台海口入港,才至其国。国周千里,外山崎岖,内地潮湿,土瘠,少堪耕种。气候不正,或寒或热。”
爪哇国(今印尼爪哇岛),《感沐西王》。“古时闍婆国,曾遭鬼母殃。震雷惊石裂,深穴见人藏。欢忭皆知异,扶持众立王。人民从教化,罔象被驱亡。妇女夸家富,男儿纵酒强。婴哥时刷翠,倒挂夜分香。婚娶吹椰壳,人随御竹枪。田畴禾稼盛,商贾货财昌。洲上猕猴聚,溪边祭祀忙。蛮夷遵圣诏,永世沐恩光(费信诗)。”《感沐西王》,展现的正是“蛮夷遵圣诏,永世沐恩光”的景象。
爪哇国,又称爪洼国、诃陵、阇婆、耶婆提等,古代东南亚古国,其地主要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带。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爪哇国,古名阇婆,自占城起程,顺风二十昼夜可至其国。地广人稠,实甲兵器械,乃为东洋诸番之冲要。旧传鬼子魔天,正于此地,与一罔象青面红身赤发相合。凡生子百余,常食啖人血肉。佛书所云鬼国,即此地也。”
郑和船队曾经六次登陆爪哇国,在当地留下了不少遗迹和传说。
郑和首次登陆的港口,取名为“三宝垄”,位于爪哇岛中部北岸,现在是印度尼西亚的著名城市和重要港口。“三宝洞”位于三宝垄附近的狮头山上,据说郑和曾经在此临时居住过。现在的三宝洞前盖有“三宝公庙”,洞内供奉郑和塑像。“三宝墩”位于三宝洞的不远处,传说当年郑和船队在此停泊时曾有船沉于海中,后来延伸为陆地,人们在此筑墩,以作纪念。郑和在爪哇国修建的许多水井,也被后世称之为“三宝井”……
旧港(今巨港),《生擒海盗》。“濒海沙泥地,田禾熟倍金。男儿多狠暴,女子甚哇媱。地僻蛮夷逆,天差正使擒。浮囚献阙下,四海悉钦遵(费信诗)。”
关于“生擒海盗”,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于此处,充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至永乐五年,朝廷差太监郑和等统领西洋大䑸宝船到此处。有施进卿者,亦广东人也,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就赐施进卿冠带,归旧港为大头目,以主其地。本人死,位不传子,是其女施二姐为王,一切赏罪黜陟皆从其制。”
旧港,今巨港,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省首府,苏门答腊岛南部最大港口与贸易中心,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商埠,面积400平方公里,水道纵横,有“水城”之称。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旧港,即古名三佛齐国是也。番名曰浡淋邦,属爪哇国所辖。东接爪哇国,西接满剌加国界,南距大山,北临大海。诸处船来,先至淡港,入彭家门里,系船于岸。岸上多砖塔。用小船入港内,则至其国。国人多是广东漳泉州人逃居此地。人甚富饶,地土甚肥,谚云‘一季种谷,三季收稻’,正此地也。”
郑和下西洋曾六次到达苏门答腊,苏门答腊的亚齐,有一口郑和所铸造铜钟;在旧港,郑和传授的“围棋”之术以及皮影戏等娱乐方式一直流传至今。
满剌加国(今马六甲),《淘沙桥亭》。“满剌村寥落,山孤草木幽。青禾田少种,白锡地多收。朝至热如暑,暮来凉似秋。羸形漆肤体,椎髻布缠头。盐煮海中水,身居栅上楼。夷区风景别,赋咏采其由(费信诗)。”
满剌加国,十四至十六世纪在马来亚半岛建立的王国,约在今马六甲,其王城即是马六甲市。王朝全盛时期的国土范围覆盖到今泰国南部至苏门答腊西南部。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满剌加国,自占城向正南,好风船行八日到龙牙门。入门往西行,二日可到。此处旧不称国,因海有五屿之名,遂名曰五屿。无国王,止有头目掌管。此地属暹罗所辖,岁输金四十两,否则差人征伐。永乐七年己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统賫诏敕,赐头目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城,遂名满剌加国。是后暹罗莫敢侵犯。……其国东南是大海,西北是老岸连山。皆沙卤之地,气候朝热暮寒,田瘦谷薄,人少耕种。有一大溪河水,下流从王居前过入海。其王于溪上建立木桥,上造桥亭二十余间,诸物买卖俱在其上。”
阿鲁国(今苏门答腊岛北部亚路群岛),《张网捕鱼》。“小邦镇海不扬波,淡水耕渔睦气和。日采林山香米脑,夜吟棚屋走金梭。考泥织锦敷文藻,飞虎窥帘鸣玉珂。遥念宝船临热岛,至今箫鼓响藤萝。”
阿鲁国,又称哑鲁国,古代国名。其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岸。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称为“哑鲁国”,其中记载,“自满刺加国开船,好风行四昼夜可到。其国有港名淡水港一条,入港到国,南是大山,北是大海,西连苏门答剌国界,东有平地。堪种旱稻,米粒细小,粮食频有。民以耕渔为业。风俗淳朴,国内婚丧等事,皆与爪哇、满刺加国相同。货用稀少,棉布名考泥,并米谷牛羊鸡鸭甚广。乳酪多有卖者。”《明史》中亦记载,阿鲁国“男女裸体,围梢布,乘独木舟入海捕鱼,入山采米脑香为生。”
九洲山(今森美兰群岛),《惊见沉香》。“九洲山色秀,远见郁苍苍。四面皆环海,满枝都是香。树高承雨露,岁久表祯祥。采伐劳天使,回朝献帝王(费信诗)。”
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九洲山,其山与满剌加国接壤。产沉香、黄熟香,水木丛生,枝叶茂翠。永乐七年,正使太监郑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径有八九尺,长八九丈者六株,香清味远,黑花细纹,其实罕哉。番人皆张目吐舌,悉皆称赞天兵之力。”
沉香,是沉香木腐烂之后留下的树心,因能沉于水或半浮于水而得名;黄熟香,则是沉香木流出的树脂。这些都是十分昂贵的药材,或用来雕刻佛像及器具等。
苏门答剌国(今苏门答腊北部),《协擒伪王》。“一览苏门境,山泉划界流。葫椒林抄结,民屋海边幽。地瘠收禾薄,山高产木稠。三春霑雨浩,四季瘴烟浮。男子头缠布,婴孩体木猴。瓜茄常岁有,橘柚不时收。朝热浑如暑,暮寒还似秋。精盐色霜雪,臭果味酥油。若个夷风俗,中华解此否(费信诗)。”
苏门答剌国,古代国名,又称须文达那(《明史》)或须文答刺(《岛夷志略》),位于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部。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苏门答剌国,即古须文达那国是也。其处乃西洋之总路,宝船自满剌加国向西南,好风五昼夜,先到滨海一村,名答鲁蛮。系船,往东南十余里可到。其国无城郭,有一大溪皆淡水,流出于海。一日二次潮水长落,其海口浪大,船只常有沉没。其国南去有百里数之远,是大深山。北是大海。东亦是大山,至阿鲁国界。正西边大海。”
所谓“协擒伪王”,即郑和擒拿苏门答剌“伪王”苏幹剌。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永乐十一年,伪王苏幹剌寇窃其国,王遣使赴阙陈诉请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统率官兵剿捕,生擒伪王。至永乐十三年归献阙下,诸番振服。”
花面国(今苏门答腊岛北部),《墨面平心》。“蛮域观风异,融和草木深。山高分地界,物阜慰民心。腰布羞还掩,颜花墨半侵。牛羊迷绿野,鸡鸭卖黄金。颇富知仁义,虽贫肯滥淫。那堪采夷俗,援笔写新吟(费信诗)。”
花面国,古代国名,其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与苏门答剌国邻接,因其居民有面上刺花的风俗,故名。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花面国,其处与苏门答剌国接境。逶迤山地,田足稻禾。气候不常,风俗尚厚。男女大小皆以黑汁刺面为花兽之状。猱头裸体,单布围腰。”
黎代国(今苏门答腊北部),《丽人野犀》。“大明风万里,化雨绿三春。海国开新路,楼船载好音。鱼龙腾瑞霭,凤鸟集祥云。野犀犹共舞,仙乡一梦馨(舒贵生诗)。”
黎代国,古代国名,其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亚齐以东一带,与花面国接界。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黎代之地,亦一小邦也。在那孤儿地界之西。此处南是大山,北临大海,西连南浡里国为界。国人三千家,自推一人为王,以主其事,属苏门答剌国所辖。土无所产,言语行用与苏门答剌同。山有野犀牛至多,王亦差人捕获,随同苏门答剌国以进贡于中国。”
南浡里国(今苏门答腊岛西北端),《落帆帽山》。“帆扬南浡里,空巷万人欢。淳朴民风古,清幽海宇宽。莲花香馥郁,琼树玉阑干。一自宝船至,弦歌今尚弹(袁裕陵诗)。”
南浡里国,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苏门答腊岛西侧的一个小国,也称喃诬哩(《岛夷志略》)、南巫里(《西洋番国志》)等。明代巩珍撰《西洋番国志》中记载,“南浡里国,自苏门答剌国正西依山行,好风三昼夜可到。其国边海,人民只有千余家,皆回回,人甚朴实。地方东接黎代王界,西北皆临大海,南距大山,山南又大海。”
南浡里国,有“帽山”。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半日可达,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名那没犁洋,西来过洋船只收帆,俱望此山为准。”《落帆帽山》,即为此意。
龙牙犀角(今郎西加),《秫酒敬老》。“遥望兹山势,龙牙犀角峰。居民如蚁附,椎髻似猴容。汲海盐煎雪,悬崖蜜掇蜂。布稍围体厚,秫米造浆浓。气候常同夏,林花不较冬。问安行礼节,千载见遗风(费信诗)。”
龙牙犀角,古代国名,其地位于今马来半岛东岸北大年以东和东北地区,传说立国于公元一、二世纪。也称狼牙修、凌牙斯加、狼西加等。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龙牙犀角,其地内平而外尖,民下蚁附而居之,气候炎热,田禾勤熟。俗尚淳厚。男女椎髻,围麻逸布,穿短衫。以亲戚尊长为重,一日不见,则携酒持肴而问安。煮海为盐,酿秫为酒。”
龙涎屿(今龙多岛),《搏浪采涎》。“一片平方石,群龙任往还。身腾霄汉上,交戏海波间。吐沫人争取,拏舟路险难。边夷曾见贡,欢笑动天颜(费信诗)。”
龙涎香,早在唐代时便为中国人所知,顾名思义,就是龙的口水凝结而成的香。据说龙涎香是形成于抹香鲸肠道里的一种蜡状物质。苏门答剌国有“龙涎屿”,有“龙涎香”。
明代文震亨撰《长物志》中记载,“龙涎香,苏门答剌国有龙涎屿,群龙交卧其上,遗沫入水,取以为香。浮水为上,渗沙者次之。鱼食腹中,刺出如斗者,又次之。彼国亦甚珍贵。”
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此屿浮艳海面,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沫。番人乃架独木舟登此屿,采取而归。……其龙涎初若脂胶,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大泥,或大鱼腹中剖出,若斗大圆珠,亦觉鱼腥,间焚之,其发清香可爱。货于苏门之市,价亦非轻,尤其贵也。”据说,这是现有文字资料中,最早提出龙涎香乃从鱼腹中剖出。
翠蓝屿(今大尼科巴岛),《裸人运椰》。“浩荡翠蓝屿,丛林茂不疏。人形真兽类,椰实以瓜粗。腰掩草微有,头髠发竟无。几番挥笔写,堪记不堪图(费信诗)。”
翠蓝屿,古岛屿名,即今尼科巴群岛,古代东方船舶赴斯里兰卡或印度航线所经之处。
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翠蓝屿,其山大小有七门,中可行船。传闻释迦佛经此山,浴于水,被窃其袈裟,佛誓云:‘后有穿衣者,必烂皮肉。’由此男女削发无衣,仅有树叶纫结而遮前后。米谷亦无,惟在海网捕鱼虾,及蕉、椰子之为食啖也。”
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亦作“裸形国”,其中云,“彼处之人巢居穴处,男女赤体,皆无寸丝,如兽畜之形。……俗言出卵坞,即此地也。”
锡兰山(今印度半岛南端锡兰岛今斯里兰卡),《佛牙圣地》。“地广锡兰国,营商亚爪哇。高峰生宝石,大雨杂泥沙。净水宜眸子,神光卧释迦。池深珠灿烂,林茂树交加。出物奇偏贵,遗风富且奢。立碑当圣代,传诵乐无涯(费信诗)。”
锡兰山国,古代国名,也称僧伽罗国或师子国,现称斯里兰卡岛,十五世纪时是著名的商业贸易集散地和远洋航行的中转站。
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锡兰山国,其国地广人稠,货物各聚,亚于爪哇。国有高山,参天之丛山,山顶产有青美盘石、黄鸦鹘石、青红宝石,每遇大雨,冲流山下沙中寻拾得者。……海边有一盘石,上印足迹,长三尺许,常有水不干,称为先世释迦佛从翠蓝屿来登此岸,足蹑其迹,至今为圣迹也。山下有一寺,称为释迦佛涅槃真身在寺侧卧尚存,亦有舍利子在其寝处。气候炎热,俗朴富饶,米谷足收。”
根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涅槃后,以三昧真火下自行荼毗火化,留有四枚佛牙流传于世,其中两枚留于人间,其一“法献佛牙”供奉于燕京西山灵光寺招仙塔,另一枚于公元313年,由印度迦陵国公主夹藏在发髻里带到斯里兰卡,供奉在锡兰马拉葛瓦寺内的“锡兰佛牙”。
郑和出使锡兰山,向锡兰山的一座寺庙赠送了许多金银供器、织锦等礼物,还立有石碑一座,即“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述了此事,“永乐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賫捧诏敕、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布施于寺,及建石碑,以崇皇图之治,赏赐国王头目。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我正使太监郑和等深机密策,暗设兵器,三令五申,使众衔枚疾走,夜半之际,信炮一声,奋勇杀入,生擒其王。至永乐九年,归献阙下。”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高144.88厘米,宽76.20厘米,厚12.70厘米,碑额双面均刻有二龙戏珠浮雕,背面无字,正面刻有三种文字碑文,中文为楷书,左上横书泰米尔文,左下横书波斯文,内容是虔敬佛祖之语及布施清单,1911年发现于斯里兰卡加勒市,现藏于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
小㖵喃国(即小葛兰国,今印度半岛西南海岸奎隆),《栀子浮屠》。“西海呗喃国,诸番货殖通。人情应各别,花木㧾想同。珠子光涵白,珊瑚色润红。何由男与女,混杂自遗风(费信诗)。”
小㖵喃国,即小葛兰国(《瀛涯胜览》),其国与柯枝国接境。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小㖵喃国,山连赤土,地接下里,日中为市,西洋诸国之码头也。……田瘠而谷少,岁籍榜葛剌米足食。气候常热,风淳俗美,男少女多,有南毗人。地产胡椒,亚于下里。”《瀛涯胜览》中云,“其国边海,东连大山,西是大海,南北地狭,外亦大海,连海而居。国王国人皆锁俚人氏。”
柯枝国(即柯钦国,今印度半岛西南柯钦),《封山勒铭》。“嗟彼柯枝国,山连赤卤场。穴居相类兽,市集更通商。米谷少收实,胡椒积满仓。恩宣中使至,随处识蛮乡(费信诗)。”
柯枝国,其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一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柯枝国,自小葛兰国开船,沿山投西北,好风行一昼夜,到其国港口泊船。本国东是大山,西临大海,南北边海,有路可往邻国。
古里国(今印度半岛南部西海岸科利科德),《首航天际》。“古里通西域,山青景色奇。路遗他不拾,家富自无欺。酋长施仁恕,人民重礼仪。将书夷俗事,风化得相宜(费信诗)。”
古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南部的一个古代王国,曾经是马拉巴尔地区的一部分,其位于今印度半岛南部的科泽科德一带,是古代印度洋海上的交通要塞,也称“古里佛”。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古里国,即西洋大国。从柯枝国港口开船,往西北行,三日方到。其国边海,山之东有五七百里,远通坎巴夷国,西临大海,南连柯枝国界,北边相接狠奴儿地面。西洋大国正此地也。”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终点是古里,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中云,“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古里”,古里或许是与郑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代永乐3年(1405年),明成祖诏封古里国王,并赐予印诰、文绮等物,由郑和奉诏古里。郑和为了纪念此事,在古里立石勒碑。《瀛涯胜览》中云,“永乐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賫诏敕赐其国王诰命银印给赐,升赏各头目品级冠带,统领大䑸宝船到彼,起建碑庭。立石云‘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忽鲁谟斯国(今波斯湾口霍尔木兹岛),《珍禽奇兽》。“忽鲁谟斯国,边城傍海居。盐山高崒嵂,酋长富盈余。原隰唯收麦,牛羊总食鱼。女缠珠珞索,男坐翠氍毹。玛瑙珊瑚广,龙涎宝石珠。蛮邦成绝域,历览壮怀舒(费信诗)。”
忽鲁谟斯国,位于今伊朗东南米纳布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旧址在霍尔木兹岛北岸,也称霍乐木兹、和尔木斯等。忽鲁谟斯是古代交通贸易的要冲,也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其国傍海而居,聚民为市。地无草木,牛羊马驼皆食海鱼之干。风俗颇淳。垒石为城,酋长深居,练兵畜马。田瘠麦广,谷米少收,民下富饶。山连五色,皆是盐也。”
宝剌撒国(今亚丁附近),《驼马食鱼》。“海丘名剌撒,绝雨亦无寒。层石垒高屋,狂涛激远滩。金银营土产,驼马食鱼干。虽有龙涎货,蛮乡不可看(费信诗)。”
剌撒国,古代国名。根据《郑和航海图》推断其方位,应在今亚丁附近。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剌撒国,倚海而居,土石为城。连山旷地,草木不生。牛羊驼马皆食鱼干。民俗颇淳。气候炎热,田瘠少收,唯麦略有。数年无雨,凿井绞车,羊皮袋水。”
榜葛剌国(今孟加拉),《盛迎明使》。“葛剌宗西域,流传教不衰。兵戎皆有法,文字悉周知。货市排珍宝,辕门簇羽旂。柱梁雕饰彩,阶级引行仪。不饮羞燔炙,平铺毯陆离。分边盘坐处,异广在餐时。言誓冰霜操,娇颜玉雪姿。波萝大如斗,摩勒压连枝。耘耔何曾用,丰穰只自宜。照临天广远,采石句搜奇。恩照钦华夏,流风实外夷。小臣存悃愊,随表进丹墀(费信诗)。”
榜葛剌国,古代国名。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自苏门答腊国开船,取帽山并翠蓝岛,投西北上,好风行二十日,先到浙地港泊船,用小船入港,五百余里到地名锁纳儿港,登岸,向西南行三十五站,到其国。有城郭,其王府并一应大小衙门皆在城内。其国地方广阔,物穰民稠,举国皆是回回人,民俗淳善。”
真腊国(今柬埔寨),《白塔成洲》。“真腊山冈远,荒城傍海涯。兽禽多彩丽,人物好奢靡。列塔为奇异,罗盘逞礼仪。夷风聊可采,吟咏感明时(费信诗)。”
真腊国,中南半岛古国,位于今柬埔寨境内,也称占腊、甘孛智、吉蔑等。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真腊国,其国州南之门,为都会之所,有城周围七十余里,石河广二十丈余,殿宇三十余所。凡岁时一会,则罗列玉猿、孔雀、白象、犀牛于前,名曰百花洲。次桑香佛舍,饮馔必以金盘金碗盛食之。谚云,‘富贵真腊也。’气候常热,田禾丰足。煮海为盐,风俗富饶。男女椎髻,穿短衫而围稍布。”
东西竺(今新加坡北至奥尔岛),《方壶深山》。“东西分海境,民物异于常。果啖槟榔实,酒倾椰子浆。贸椒知价值,织簟货经商。动我遐观意,吟哦记短章(费信诗)。”
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东西竺,山形分对嵯峨,若蓬莱万丈之幽。田瘠不宜稼穑,岁籍邻邦淡洋米谷以为食。气候不齐,煮海为盐,酿椰子为酒。男女断发,系稍布。”
淡洋(今苏门答腊岛附近),《舟人汲泉》。“清流甘且淡,奔出海中央。畎亩饶滋味,舟人过汲浆。贸交金阙赤,米小饭炊香。民俗风淳厚,那知在异方(费信诗)。”
淡洋,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塔米昂一带。此地有淡水港,古代船舶过境时,在此汲取淡水。元代王大渊撰《岛夷志略》中记载,“港口通官场百有余里,洋其外海也。内有大溪之水,源二千余里,奔流冲合于海。其海面一流之水清淡,舶人经过,往往乏水,则必由此汲之,故名曰淡洋。过此以往,未见其海岸之水不咸也。岭窝有田常熟,气候热,风俗淳。男女椎髻,系溜布。有酋长。地产降真香,味与亚芦同。”
淡马锡(今新加坡),《红狮救主》。“狮城迎贵客,万众拥樯船。异域流离苦,同乡聚合欢。丝绸瓷器至,香料药材还。航海行天下,龙人友谊传(孙建国诗)。”
淡马锡,新加坡古称,也称单马锡,星洲或星岛。据说,其主要山脉武吉智马山曾产有少量的锡,《郑和航海图》中将此山称作淡马锡。
龙牙门(今新加坡附近),《龙牙天门》。“山峻龙牙状,中通水激湍。居人为掳易,番舶往来难。入夏常多雨,经秋且不寒。从容陪使节,到此得游观(费信诗)。”
龙牙门,古岛屿及海峡名,即新加坡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林加群岛和海峡,或指新加坡的克佩尔港,或泛指新加坡岛。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龙牙门,在三佛齐之西北也,山门相对,若龙牙状,中通过船。山涂田瘠,米榖甚厚。气候常热,四五月间淫雨。男女椎髻,穿短衫,围稍布。”
郑和曾经抵达过“龙牙门”,即新加坡拉柏多公园海域和圣淘沙岛海岸之间的海峡。2005年新加坡旅游局等为还原历史,在拉柏多公园内重新竖起一个相同高度的龙牙石。
龙牙菩提(今凌加卫岛),《薯蕷多藏》。“垒石为门限,天生在海洋。稻粱全不种,薯蕷亦多藏。海水煎盐白,蔴根酿酒香。虽云风俗朴,气候有炎凉(费信诗)。”
龙牙菩提,古岛屿名,今马来西亚半岛马来西亚北海上的凌家卫岛,也称龙牙交椅(《郑和航海图》)、龙牙善提(《星搓胜览》)等。元代王大渊撰《岛夷志略》中记载,“龙牙菩提,环宇皆山,石排类门。无田耕种,但栽薯芋,蒸以代粮。当收之时,番家必堆贮数屋,如中原人积粮,以供岁用。食余,则存防下年之不熟也。园种果,采蛤蚌、鱼虾而食,倍于薯芋。气候倍热,俗朴。男女椎髻,披木棉花单被。煮海为盐,浸芋根汁以酿酒。”
吉里地闷(今重迦罗以东),《檀香码头》。“吉里东南海,居人卧饱餐。田肥时有榖,朝热暮生寒。涉险商求利,闻香水种檀。短衫常覆体,形丑不堪观(费信诗)。”
吉里地闷,也称古里地闷(《岛夷志略》),现有东西两部分,西部属于印度尼西亚,东部则是东帝汶。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吉里地闷,居重迦逻之东。满山茂林,皆檀香树,无别产。马头商聚十二所。有酋长,田肥榖盛。气候朝热暮寒。凡其商舶染病,十死八九,盖其地甚瘴气。男女断发,穿短衫。”
彭坑(今马来半岛东岸),《头饰尊卑》。“嗟彼彭坑国,温和总是春。伤生在求福,刻木惯为神。尊敬惟从长,催科不到民。焉知施礼乐,立教序彝伦(费信诗)。”
彭坑国,也称彭亨国,蓬丰、邦项等,其地在今马来半岛南部东岸。元代王大渊撰《岛夷志略》中记载,“石崖周匝崎岖,远如平寨。田沃,谷稍登,气候半热。风俗与丁家庐小异。男女椎髻,穿长布衫,系单布稍。富贵女顶带金圈数四,常人以五色硝珠为圈以束之。”
琉球(今琉球群岛),《自古唐风》。“翠霭是琉球,遐观碧海浮。四山高对耸,一水远长流。袖大健连袴,发松撮满头。土民崇诗礼,他处若能俦(费信诗)。”
琉球,位于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琉球王国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1372年明王朝的藩属国,1429年,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
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琉球国,其处山形抱合而生,一山曰翠麓,一山曰大崎,一山曰斧头,一山曰重曼,高耸丛林。田沃谷盛,气候常热,男女以花印布大袖衫连裤穿之。其酋长尊礼,不科民下,人皆效法。酿甘蔗为酒,煮海为盐。能习读中国书,好古画、铜器,作诗效唐体。地产沙金、硫黄、黄蜡。”
三岛(今属菲律宾),《大明归来》。“幽然三岛国,花木茂长春。气质尤宜朴,衣裳不解纫。游归名赞德,贺礼酒频倾。采吟荒峤外,得句自逡巡(费信诗)。”
三岛,即三屿,古代岛屿名,或为菲律宾群岛中的民都洛岛西南的卡拉棉、巴拉望和布桑加诸岛,亦或为吕宋岛西南岸的三个港口。元代王大渊撰《岛夷志略》中记载,“三岛,居大奇山之东,屿分鼎峙,有叠山层峦,民傍缘居之。田瘠谷少。俗质朴,气候差暖,男女间有白者。男顶拳,妇人椎髻,俱披单衣。男子常附舶至泉州经纪,罄其资囊以文其身,既归其国,则国人以尊长之礼待之,延之上座,虽父老亦不得与争焉。习俗以其至唐,故贵之也。民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有酋长。地产黄蜡、木棉花布。”
麻逸(今属马来西亚),《恋夫成仁》。“美哉麻逸国,山峻地宽平。尚节心无异,耕田榖倍登。槟榔资咀嚼,玳瑁照晶荧。布染花生彩,糖香酒自清。溪涛含荡漾,海日上高明。蛮土知仁化,骎骎礼义行(费信诗)。”
麻逸国,菲律宾古国之一。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麻逸国,在交栏山之西,山势峻,地平宽,夹溪聚居。气候稍热。男女椎髻,穿长衫,围色布手巾。田多膏腴,倍收他国。俗尚节义,妇丧其夫,则削发碎面,绝食七日,与夫尸同寝,多与并逝矣。七日外不死,则亲戚劝以饮食,或得苏命,乃终身不再嫁矣。或至焚夫尸日,则赴火而死,盖其节义之不改也。煮海为盐,酿蔗为酒。地产木绵、黄蜡、玳瑁、槟榔、花布。”
假里马打国(与交栏山隔海相望),《丰收芭蕉》。“假里山环翠,民风丑不知。羖羊行作队,玳瑁出为奇。答应呢喃语,生成嚣薄姿。田收佳榖少,热候不相宜(费信诗)。”
假里马打,也称假里马丁,今巨港之东,加里曼丹之西的卡里马塔群岛。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假里马打国。其地与交栏山相望海洋中,山列翠屏,溪田虽有,米榖少收。气候常热。俗甚嚣薄。男女髠发,竹布为衣。种芭蕉,采其实以代粱。煮海为盐,酿蔗为酒。地产玳瑁、羖羊。”
重迦逻(与爪哇国相邻),《海田白花》。“迦逻山奇秀,修程接爪哇。洞深通窈窕,髻撮甚欹斜。齿长惟尊德,绵多吐细花。如何不耕种,寇掠作生涯(费信诗)。”
重迦逻,也称重迦罗,戎牙路。今爪哇岛东部苏腊巴亚一带,或为松巴哇岛东部的散加尔港。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重迦逻,其地与爪哇界相接,高山奇秀,满山皆盐敷树及楠枝。内有一石洞,前后三门,可容一二万人。田榖至于爪哇,气候常暑。俗淳。男女撮髻,穿长衫,围折布手巾。无酋长,以尊年高有德者主之。煮海为盐,酿秫为酒。”
渤泥国(今文莱),《托魂中华》。“渤泥沧海外,立国自何年。夏冷冬生热,山盘地自偏。积修崇佛教,扶醉待宾贤。取信通商舶,遗风事可传(费信诗)。”
渤泥国,也称浡泥,婆利,佛泥,婆罗等,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的古国。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渤泥国,龙山磅礴,地宇横广,源田种植,丰登甚利。气候及夏稍寒,冬月极热。俗好奢侈,男女一般椎髻,五彩帛系腰,花布为杉。其国之民崇佛像,好斋沐。凡见唐人至其国,甚有爱敬,有醉者则扶家寝宿,以礼待之若故旧。煮海为盐,酿秫为酒。”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即到访渤泥国,明代永乐6年(1408年),渤泥国王麻那诺加耶乃率百人使团随郑和船队访问中国,受到隆重热烈欢迎。当年10月,国王不幸病逝,葬于南京城南丘陵地带。
苏禄国(今菲律宾),《珠联情合》。“苏禄分东海,居民几万家。丸烹为水布,生啖爱鱼虾。径寸珠圆洁,行舟路去赊。献金朝玉阙,厚赐被光华(费信诗)。”
苏禄国,古代以现菲律宾苏禄群岛为统治中心的,包括苏禄群岛以及周边地区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酋长国。元代汪大渊撰《岛夷志略》中记载,“苏禄,其地以石崎山为保障,山畲田瘠,宜种粟麦。民食沙糊、鱼虾、螺蛤。气候半热。俗鄙薄。男女断发,缠皂缦,系小印花布。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织竹布为业。有酋长。地产中等降真条、黄蜡、玳瑁、珍珠,较之沙里八丹、第三港等处所产,此苏禄之珠色青白而圆,其价甚昂。中国人首饰用之,其色不退,号为绝品。”
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永乐十六年,其酋长感慕圣恩,乃挈妻携子涉海来朝,进献巨珠一颗,重七两五钱,罕古莫能有也。皇上大悦,加劳厚赐金印冠带归国。”
明代永乐15年(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等苏禄三王率领由家眷及官员等共三百余人的使团,前往到明朝朝贡,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苏禄三王在北京逗留之后乘船沿大运河南下回国,当船队行驶到山东境内德州时,巴都葛叭哈喇却不幸染病身故,后以王礼安葬在德州,赐谥号为“恭定”。
古麻剌朗(今属菲律宾),《唯宾是尊》。“云帆扬大海,气势撼人心。明使开航道,友邦闻福音。输诚歌圣德,交谊沐甘霖。永乐传佳话,丰碑万古吟(郭殿崇诗)。”
古麻剌朗国,其地据说在今菲律宾棉兰老岛南部。《明史》中记载,“古麻剌朗,东南海中小国也。永乐十五年九月遣中官张谦賫敕抚谕其王斡剌义亦奔敦,赐之绒棉、紵丝、纱罗。十八年八月,王率妻子、陪臣随谦来朝,贡方物,礼之如苏禄国王。”
永乐18年(1420年)9月,斡剌义亦奔敦一行率使团到中国朝贡,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直到次年春天才启程回国。当古麻剌朗国使团抵达福建时,斡剌义亦奔敦染病逝世,以王公礼仪安葬在福州,“谥曰康靖,有司治坟,葬以王礼”。
大㖵喃(今印度南奎隆),《瓷布交易》。“大㖵喃方险,都栏与结盟。土肥宜稻麦,民懒不耘耕。但有乌爹济,须防罗股惊。此邦风俗异,舟舶恣吟行(费信诗)。”
大㖵喃国,也称大葛兰国(《明史》),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大㖵喃国,地与都栏礁相近,厥土黑壤,亦宜榖麦。居民懒事耕作,岁籍乌爹之米供食、商舶风信到迟,则波涛激滩,乃载货不满,盖以不敢停泊也。若风逆,则遇巫里洋险阻之难矣,及防高郎阜沉水石之危。风俗颇厚。男女缠头,穿长衫。地产胡椒、椰子、鱼虾、槟榔。”
阿丹国(今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也门之亚丁),《真主臣民》。“阿丹城庙石盘罗,黑色滋肥粟麦多。风俗颇淳民富贵,岁华常见日融和。境无存草千山接,羊有垂胸九尾拖。纵目采吟人物异,过归稽首献銮坡(费信诗)。”
阿丹国,古代国名,今称为亚丁,其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为海陆交通要冲。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阿丹国,自古里国开船投正西兑位,好风行一月可到。其国边海,离山远。国富民饶,国王、国人皆奉回回教门,说阿剌壁言语。人性强梗,有马步锐兵七八千,所以国势威重,邻邦畏之。”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阿丹国,倚海而居,垒石为城,砌罗股石为屋,三四层高,厨房卧室皆在其上。用粟麦。风俗颇淳,民下富饶。男女拳发,穿长衫。女若出,则用青纱蔽面,布缦兜头,不露形貌,两耳垂金钱数枚,项挂璎珞。”
佐法儿国(今阿拉伯半岛东南),《石垒门户》。“佐法儿名国,周围石垒城。乳香多土产,米榖少收成,大海鱼无限,荒郊草绝生。采风吟异境,民物互经营(费信诗)。”
佐法儿国,古代国名,也称祖法儿国。其地在今阿拉伯半岛东南岸阿曼的佐法尔一带。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佐法儿国,临海聚居,石城石屋,垒起高三五层者,若塔其上。田广而少耕,山地皆黄,亦不生草木,牛羊驼马惟食鱼干。男女拳发,穿长衫。女人则以布兜头面,出见人也不露面貌。风俗颇淳。”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其国边海倚山,无城郭,东南大海,西北重山。国王、国人皆奉回回教门。人体长大,貌丰伟,语言朴实。……土产乳香,其香乃树脂也。其树似榆,而叶尖长。彼人每砍树取香而卖。”
竹步国(今非洲东岸朱巴河一带),《绞车渔网》。“岛夷名竹布,山赤见应愁。地旱无花草,郊荒有马牛。短稍男掩膝,单布女兜头。纵目逢吟眺,萧然一土丘(费信诗)。”
竹步国,古代国名,其地在今非洲索马里朱巴河口一带。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竹步国,村居寥落,地僻西方,城垣石垒,屋砌高堆。风俗亦淳。草木不生。男女拳发,出以布兜头。山荒地广,而多无霖。绞车深井,捕网海鱼。”据说,至今在这一带的海边,还可以看到架着大片的中国式渔网,郑和船队的水手们教会了他们使用渔网打鱼,在此之前当地人只会使用鱼叉捕鱼。
麻林(今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西瓦尼),《麒麟呈祥》。“云帆腾巨浪,万里访麻林。异兽驰荒野,珍禽唱绿阴。麟呈华夏邑,帝接奉天门。莫道重洋隔,情真胜比邻(陈永昌诗)。”
麻林,古代国名,也称麻林地国。其地位于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西瓦尼,也有说法称其位于肯尼亚的马林迪或索马里。
史籍记载,麻林国和榜葛利国、忽鲁谟斯国等曾并贡“麒麟”。《太宗实录》中记载,永乐十三年十一月,“麻林国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上御奉天门受之,文物群臣稽首称贺曰,‘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瑞’”。所谓“麒麟”,即百兽中最高的动物“长颈鹿”。
木骨都束国(今非洲东岸索马里摩加迪沙),《练兵备战》。“木骨名题异,山红土色黄。久晴天不雨,历岁地无粮。宝石连珠索,龙涎及乳香。遥看风物异,得句喜成章(费信诗)。”
木骨都束国,古代国名,其地在今非洲东岸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木骨都束国,濒海之居,堆石为城,操兵习射,俗尚嚣强。垒石为屋,四五层高,房屋厨厕待客俱于上也。男女拳发四垂,腰围稍布。女发盘,黄漆光头,两耳垂珞数枚,项带银圈,璎珞垂胸。出则单布兜遮,青纱蔽面,足履皮鞋。山连地广,黄赤土石,不生草木,田瘠少收。数年无雨,穿井绞车,羊皮袋水。驼马牛羊,皆食海鱼之干。”
溜洋(即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群岛),《蜜月天堂》。“溜山分且众,弱水即相通。米榖何曾种,巢居亦自同。盘针能指侣,商船虑狂风。结叶遮前后,裸形为始终。虽云瀛海外,难过石门中。历览吟成句,殷勤献九重(费信诗)。”
溜洋国,古代对马尔代夫的称呼,也称溜山国(《瀛涯胜览》)或北溜(《岛夷志略》),其地包括今马尔代夫及印度的一些岛屿,而最重要的岛屿即马累岛。明代马欢撰《瀛涯胜览》中记载,“溜洋国,自苏门答剌开船,过小帽山,投西南,好风行十日可到。其国番名牒干,无城郭,倚山聚居,四围皆海,如洲渚一般,地方不广。国之西去程途不等,海中天生石门一座,如城阙样。有八大处,溜各有其名,一曰沙溜,二曰人不知溜,三曰起泉溜,四曰麻里奇溜,五曰加半年溜,六曰加加溜,七曰安都里溜,八曰官瑞溜。此八处皆有所主,而通商船。再有小窄之溜,传云三千有余溜,此谓弱水三千,此处是也。其间人皆巢居穴处,不识米谷,只捕鱼虾而食。不解穿衣,以树叶遮其前后。设遇风水不便,舟师失针舵损,船过其溜,落于泻水,渐无力而沉,大概行船皆宜谨防此也。”
所谓“溜”,即海中小岛,主要有“八溜”,小岛则多达3800个。
卜剌哇(今非洲东岸索马里之布腊瓦),《异兽异香》。“卜剌邦濒海,无田种稻禾。树枝投入沼,咸水结为鹾。自古瓜茄乏,从来葱蒜多。异香兼异兽,感兴一吟哦(费信诗)。”
卜剌哇国,位于非洲东岸的古国,其位置大致在今索马里的布腊瓦一带。明代费信撰《星搓胜览》中记载,“卜剌哇国,傍海为国,居民聚落。地广斥卤,有盐地,但投树枝于池,良久捞起,结成白盐食用。无耕种之田,捕鱼为业。男女拳发,穿短衫,围稍布。妇女两耳带金钱,项带璎珞。惟有葱蒜,无瓜茄。风俗颇淳。居屋垒石,高起三五层。”
天方国(今沙特的麦加),《圣地天房》。“罕见天方国,遗风礼仪长。存心恭后土,加额感穹苍。玉殿临西域,山城接大荒。珍珠光彩洁,异兽贵驯良。日以安民业,晚来聚市商。景融禾稼盛,物阜草木香。尤念苍生志,承恩览远邦。采诗虽句俗,诚意献君王(费信诗)。”
天方,原指伊斯兰教发源地麦加,后来泛指阿拉伯国家。《瀛涯胜览》中云,“此国即默伽国也”,《诸藩志》作麻嘉,《岛夷志略》作天堂,即今麦加。明代费信撰《星槎胜览》中记载,“天方国,地多旷漠,即古筠冲之地,名为西域。风景融和,四时皆春也。田沃稻饶,居民安业,风俗好善。有酋长,无科扰于民,无刑法之治,自然淳化。不生盗贼,上下和美。古置礼拜寺,见月初生,其酋长及民下悉皆拜天,以为一国之化,余无所施。其寺分为四方,每方九十间,共三百六十间。皆白玉为柱,黄甘玉为地,中有黑石一片,方丈余,曰汉初天降也。其寺层次高上,如塔之状。”马欢撰《瀛涯胜览》中有更详细的叙述,“到天堂礼拜寺,其堂番名恺阿白。外周垣城,其城有四百六十六门,门之两傍皆用白玉石为柱,其柱共有四百六十七个,前九十九个,后一百一个,左边一百三十二个,右边一百三十五个。其堂以五色石叠砌,四方平顶样。内用沉香大木五条为梁,以黄金为阁。满堂内墙壁皆是蔷薇露、龙涎香和土为之,馨香不绝。上用皂纻丝为罩罩之。蓄二黑狮子守其门。”
碑廊的中间为一座碑亭,碑亭中竖立着与郑和下西洋活动中最重要的五块纪念碑的复制品,分别为南京天妃宫“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太仓浏河通番事迹之记碑、福建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印度科泽科德首航古里纪念碑和斯里兰卡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等。
西碑亭内,置有长约9米的大型书法作品《海魂颂》,钟振振撰文,言恭达书写,刘成启雕刻。《海魂颂》(词调寄“望海潮”)词的全文为:
乾坤英气,炎黄后裔,文明岂止农桑。东渡鉴真,北追徐福,舳舻千载相望。玉帛睦群邦,更郑和奉使,七下西洋。廿八年风,十万里浪,只寻常。
今当,日月重光。看金镶浩瀚,银渡苍茫,雅典开罗,悉尼纽约,都成隔水邻庄。楼舶溯初航,问丝绸海上,路起何方?雄魄来归,宝船编阵发龙江。
碑廊中还有一幅郑和船队远航的编队示意图,编队形似“贵”字形,与现代舰船的大型编队的航行序列卫幕队形很相似。队形最前方有前卫成人字队(或雁行队),而主力舰的大本营居中,左右翼有展开的方位队,如鸟之舒展两翼,大本营的主力舰周围还有卫幕舰,担任保卫警戒之责,舰队的尾翼也有护卫舰警戒。
一幅航海图,一条碑廊道,或记载了昔日路途的故事,或展现了过去曾经的辉煌……
发布于:江苏省实盘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